“從今年起的未來5年內,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除江門外),每年至少拿出1億元用于合作共建產業轉移園建設。”這是日前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抓好產業轉移園建設加快產業轉移步伐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透露的。《意見》提出通過加強產業轉移規劃引導、推進招商引資、完善綜合扶持措施等進一步推進產業轉移步伐。
防止珠三角產業“空心化”
在將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等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同時,珠三角地區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如何防止可能會出現的產業“空心化”?
對此,《意見》提出:“大力引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堅持低端轉移和高端發展并重,”,以“切實防止產業‘空心化’”。《意見》進一步指出,珠三角地區政府要抓緊制訂或完善產業轉移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產業轉移的目標和時間安排,在加快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轉移的同時,根據國家和省相關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要求,在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方面提高產業準入條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
對于低端轉移與高端發展如何并重,《意見》認為,各產業轉移園要進一步加強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產業合作,促進上下游產業錯位和配套發展,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體系。
考核結果年年公布
根據《意見》內容,政府將加大對產業轉移園的共建扶持力度,包括建立相應的資金投入機制、工作機制等。“從2009年至2013年連續五年,珠三角各地級以上市(江門市除外)每年在新增財政收入或一般預算安排中安排不少于1億元用于合作共建產業轉移園建設,確保園區建設有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
《意見》還提到,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75億元省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的競標及撥付工作;盡快出臺25億元珠三角企業轉移獎勵資金使用辦法,推動珠三角企業到產業轉移園投資發展。
《意見》稱每年年終將由省“雙轉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組織省有關部門進行相關的檢查與考核,“組織省有關部門對珠三角各市合作共建省產業轉移示范園有關工作包括資金投入、合作機制建立、聯合招商引資及成效等進行考評,考評結果連同各地‘雙轉移’工作考核結果由省政府向全省通報,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重要江河附近禁設新園
2009年—2010年,省財政將在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投入25億元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專項資金,而省產業轉移園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有優先使用權。《意見》稱,在飲用水源地和重要江河附近,不得設立新的產業轉移園。嚴格控制引進限制類項目和淘汰類項目入園。
《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廣應用節能、節材、節水、低耗、環保等技術,充分消納工業固體廢棄物,鼓勵中水回用等資源利用,確保園區可持續發展。